CCEH 2025第一分会场——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 环境所网站
作者: 刘娟、王超
发布时间:2025-09-01

以“同一环境,同一健康”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 2025)于2025年8月21-23日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第一分会场-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专题会议于8月23日下午在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饭店一层港丽厅2进行,约150人参加。

会场照片
第一分会场由复旦大学胡建英教授、北京大学万祎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研究员共同召集。本会场汇集领域内各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杰青、优青等11位知名学者就暴露组学新技术、新污染物筛查与风险评估、多途径暴露机制及健康效应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和未来科研方向等进行了介绍。报告专家与与会学者就相关内容展开了热烈交流。
会议上半场由北京大学万祎教授和暨南大学陈达教授共同主持。由复旦大学胡建英教授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简要介绍我国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等。

复旦大学胡建英教授作报告
胡建英教授作了《功能暴露组学的探索》的精彩报告,报告从化学物质作用靶点出发,采用高通量方法鉴定人体及其暴露途径中存在的活性物质,并建立相关物质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功能暴露组在环境污染与健康领域的前景。

暨南大学陈达教授作报告
暨南大学陈达教授作了《发展全组分暴露组学技术应用于环境健康研究》的报告,围绕环境健康研究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环境暴露组学技术,实现了样本的全组分高效富集与高准确度鉴定识别,并将该技术应用于环境健康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阮挺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阮挺研究员作了《新污染物质谱筛查和暴露风险评估方法》的报告,介绍了一种包括高效的前处理流程、全面的质谱识别方式、碎裂行为和毒性效应的预测的整合的方法学框架。

中国农业大学刘嘉颖教授作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刘嘉颖教授作了题为《紫外线吸收剂多途径暴露的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通过体外代谢物筛查和多途径毒代动力学暴露实验,获得了典型紫外线吸收剂皮肤暴露和经口暴露的毒代动力学参数,并进一步通过人群连续尿液监测分析了这类物质的内外暴露特征。

浙江工业大学张全教授作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张全教授作了《种子包衣中的新烟碱类化合物推动美国农业盆地地表水风险持续上升》的报告,介绍了基于4270份地表水样本开发机器学习模型显示新烟碱类杀虫剂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基于情景的模拟进一步表明,限制种子包衣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使用可降低人群健康风险。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李军锋高级工程师作报告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李军锋高级工程师作了《探究环境密码,守护人类健康——暨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领域数智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建立AI驱动的数智化生物样本库,整合多源暴露组数据,构建暴露组学分析及共享平台,助力破解暴露-疾病因果链,实现个性化暴露-健康预警。

北京栎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鑫经理作报告
会议下半场由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阮挺研究员共同主持,北京栎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鑫经理作《环境微塑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简要介绍环境微塑料的研究路线,着重讨论环境微塑料检测分析技术手段,特别是应对环境微塑料当前的检测技术难点,并讨论显微分析和理化手段相互结合的技术可行性。

北京大学万祎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万祎教授作了《基于空间组学的新污染物暴露及代谢干扰效应研究》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基于四苯基氯化膦(Ph4PCl)促电离的质谱成像方法,实现了对卤代烷烃污染物在ng/mL水平的高灵敏高通量成像分析,实现卤代烷烃污染物与内源代谢分子的空间共定位。

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作了《暴露组学背景下的“多暴露-多靶点-健康效应”高效解析探索》的报告,针对低剂量、多组分长期复合暴露难题,通过多组学整合与因果建模,解析“污染物—靶点—疾病”链条,揭示健康效应机制,助力高风险污染物识别与精准防控。

浙江大学蒋超研究员作报告
浙江大学蒋超研究员作了《空气暴露组及微纳塑料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基于空气暴露组及各类日常生活饮食来源的微纳塑料的深度表征,结合人群队列和动物模型,揭示新型暴露物的多样性并探索其复杂人体健康效应。

山东大学刘润增教授作报告
山东大学刘润增教授作了《合成抗氧剂的环境污染与人体暴露》的报告,其研究发现常见于橡胶、塑料中的合成抗氧剂(如BHT、DBP)已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并在人体血清中普遍检出,提示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研究员作了《多维色谱-质谱驱动的暴露组学新方法:从体内暴露复杂性到健康风险解析》的报告,介绍了多维色谱-质谱驱动的暴露组学新方法,实现了万人队列血清样本中化学残留物的精准定量,解析了高频检出残留物暴露特征、重大慢病风险及代谢分子机制。

中山大学向建帮副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向建帮副教授作了《精准暴露与健康:感知、关联与干预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精准暴露与健康领域个体环境暴露感知与评估方面的技术进展,并探讨多源环境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复合影响机制。
本场会议报告精彩、内容丰富且紧扣领域国内外前沿热点,围绕暴露组学新技术新方法、新污染物的筛查与风险评估、多途径暴露的健康效应机制解析等核心议题进行分享与交流,展现了环境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成果新进展,对推动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撰稿:刘娟、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