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无障碍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消毒
  • 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CCEH 2025第十七分会场——AI大数据与公共卫生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2025年8月23日下午,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2025)第十七分会场-AI大数据与公共卫生专题会议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该会场围绕AI大数据在微观机制、宏观环境和卫生决策中的应用展开。南方医科大学毛琛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彭志行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冯录召研究员和浙江大学杨仕贵教授共同担任了本会场召集人。
 
第十七分会场现场照片
 
  本次会议上半场由毛琛教授和彭志行研究员共同主持。毛琛教授首先对会场的总体设计进行介绍,以贯穿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横跨传染病与慢性病为两条创新脉络,介绍本会场11位报告专家及报告内容。
 
毛琛教授总体设计介绍
 
  浙江大学朱永群教授作了《公共卫生中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报告,立足公共卫生领域,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阐释细菌结构毒性、嗜肺军团菌的致病机制及LnaB对酵母的毒性机制等,揭示了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
 
浙江大学朱永群教授作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的靳光付教授作了《太湖肿瘤生物标注物队列TBTB的建设与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其团队在无锡市创建太湖肿瘤标志物队列(TBTB)的背景和队列总体研究设计方案,于2020-2021完成了基线人群调查,通过定期随访构建了动态检测数据的自然人群队列,利用肿瘤标志物组合可以提升癌症筛查效能,指导癌症精准筛查策略制定。
 
南京医科大学的靳光付教授作报告
 
  军事医学研究院刘玮研究员作了《气候气象因素对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影响》的报告,阐述了气候气象因素影响蚊媒传染病、蜱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通过环境因素对蜱虫觅食的影响、病媒独特的热适应性,病媒-病原体对的独特热适应,引起疾病分布范围发生改变,造成气候变化下的地理风险转移。该团队通过构建多种时空模型开展虫媒传染病流行的空间分布和健康风险预测预警。
 
军事医学研究院刘玮研究员作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钱旭教授作了《植物化学物的感知及在慢病干预中的作用机制》的报告,主要介绍植物化学物作为营养素在慢病干预、肿瘤等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阐释了植物化学物在人体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靶蛋白机制研究及利用场景。
 
南京医科大学钱旭教授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关天嘉研究员作了《我国空气污染的呼吸健康效应》的报告,团队整合31省中国成人呼吸健康数据库,开发舒张后肺功能参考值公式,创新提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负担的测算方法,并评估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应用亚临床指标进行机制探索评估干预有效性,推进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筛查和综合精准防控。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关天嘉研究员作报告
 
  武汉大学缪小平教授作了《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阐释了癌症基因的真实场景功能性调控元件和靶基因的精准识别机制,多种方式识别和确认结直肠癌的易感靶基因,深入解读RNA水平精细调控机制,利用单细胞测序,空间共分析等揭示个体免疫微环境差异的遗传学基础。
 
武汉大学缪小平教授作报告
 
  会议下半场由冯录召研究员和杨仕贵教授共同主持。中山大学夏敏教授作了《营养膳食与健康的多组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中国30年饮食模式变化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情况,阐述了不同健康膳食模式如地中海膳食模式、DASH(得舒膳食模式)、肠道菌群和基因在机体中的相互作用及对慢性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中山大学夏敏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杨仕贵教授作了《新冠大流行对全球其他疾病负担的影响》的报告,利用机器学习大模型评价新冠大流行对全球其他疾病负担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新冠大流行对精神疾病、结核病、疟疾、伤害和母婴疾病的疾病负担,从医疗服务角度解释疾病负担改变的影响因素,阐释新冠大流行的全球健康连锁反应,进而提出多病共防共治策略。
 
浙江大学杨仕贵教授作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继民主任医师作了《基于AI的环境媒介生物监测技术探索和实践》的报告,创新性采用病媒生化智能化监测蚊媒传染病的流行,通过构建蚊虫图像数据库、研发智能监测终端等开发蚊虫智能化在线监测预警预测平台,识别蚊虫密度分析与评估监测效果。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继民主任医师作报告
 
  暨南大学的刘涛教授作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未来热浪导致的早产相关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报告,研究高温热浪等气候变化与孕产妇早产的关联,选择5种全球环流模式模拟数据,基于气候变化情景,预测未来热浪相关早产例数、DALY,采用多角度敏感性分析,系统评估多维度和跨周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
 
暨南大学的刘涛教授作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张翼副研究员作了《基于医疗就诊大数据的环境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初探》的报告,基于医疗就诊大数据,解读基于大数据的大气环境、PM2.5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围绕环境与心血管健康研究的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为重大慢性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张翼副研究员作报告
 
  本次专题会议聚焦AI与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应用,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创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报告内容精彩、议题丰富多元,现场反响热烈。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AI大数据与公共卫生专题会议在热烈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