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H 2025第十八分会场——环境健康防护宣教与应急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 环境所网站
作者: 杨文静 梁津峰 王姣 潘力军
发布时间:2025-08-31

2025年8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第十八分会场—环境健康防护宣教与应急专题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来自高校、疾控中心和科研院所的10位报告人就环境健康防护宣教、应急处置技术、健康影响评估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现场
会议上半场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潘力军研究员和王姣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所长张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和报告主题构成,明确会议交流框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张伟研究员
哈尔滨医科大学吴群红教授作了《韧性视域下的医疗浪涌“击穿力”阻断与能力建设策略研究》报告,重点聚焦重大公共卫生疫情引发的医疗浪潮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从韧性视角探讨了医疗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浪涌压力阻断机制及能力建设路径,为医疗系统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哈尔滨医科大学吴群红教授作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预防控制中心李煌元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环境健康:科普教育与应急处置的创新实践》为题,主要介绍AI如何赋能环境宣教与应急处置,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健康科普与应急处置中的创新应用案例,展现了技术赋能对提升科普效率与应急响应精准度的显著作用,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预防控制中心李煌元教授作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张伟研究员作了《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的核心技术体系,通过案例解析自然灾害事件后环境卫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应对自然灾害时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的核心技术与实施要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张伟研究员作报告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懿主任医师作了《上海市高温中暑监测与应急应对》的报告,聚焦城市高温健康风险防控,结合上海地区实践,基于监测数据,强化与气象部门的联动,阐述了高温中暑的监测体系与应急响应机制,为其他地区高温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了实践借鉴。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懿主任医师作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正杰研究员作了《应急现场环境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适用于应急现场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分享能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快速识别致病微生物、明确污染来源的应用案例,为应急决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正杰研究员作报告
会议下半场由李煌元教授和何懿主任医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陈彬教授作了《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的健康不平等性》报告,报告基于全国多区域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过程中,不同人群在健康风险暴露上的差异,揭示了污染治理可能存在的健康公平问题,评估了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的健康效益差异,并探索污染机理、心理感知、跨区联控等前沿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陈彬教授作报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志健主任医师以《多措并举,健康影响评估破解农村供水水质难题》为题,通过健康影响评估识别水质问题关键环节、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分享了如何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水质改善与健康效益提升的经验。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志健主任医师作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李华教授作了《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培养》的报告,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卫生应急培训中的创新应用,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提升培训效率、降低实操风险方面的优势,为应急能力培养提供了新型路径。

南方医科大学李华教授作报告
东南大学金辉教授作了《基于行为改变轮框架的健康防护行为干预研究》的报告,研究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设计了针对公众健康防护行为的干预方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多维度干预对促进行为改变的有效性,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东南大学金辉教授作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潘力军研究员以《饮用水健康素养量表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为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从知识、态度、行为三维度构建饮用水健康素养量表。实证研究结果揭示我国居民在饮用水健康素养方面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影响因素,为评估居民饮用水健康认知水平、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提供了有效测量工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潘力军研究员
本次专题会议通过10场聚焦实践、兼顾理论的报告,覆盖了环境健康应急技术、科普创新、健康干预、能力培养等关键领域,既有前沿技术的应用探索,也有基层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完善我国环境健康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疾控机构宣教能力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达到了促进学科交叉、推动成果转化的预期目标。
撰稿人:杨文静 梁津峰 王姣 潘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