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令节气,掌握健康秘密——白露
来源: 气候变化与健康室
作者: 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08
白露是秋季一个特写的镜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在每年9月8日前后,天气基本结束了暑热,开始转凉,夜里降温,凝结的湿气形成晶莹的露珠,落在草叶上、车窗上。将一个节气聚焦到一个小小露珠,可以看到它的形状、颜色,似乎还能感受它的温度,以如此小的细节展示一个节气,是白露的独到之处。二十四节气有不少大场景大视角,例如清明、芒种,而白露以露珠的特写细节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最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无数文人墨客将情感寄托在白露,在细节中感受秋季,在微观中仰视世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诗词记录着白露的时光与历史的感受,千年之后,我们仍可以复原情感,产生共鸣。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最动人,最有诗意。
一、白露节气特点
1、白露代表着夏和秋的转换,酷暑过去,秋风送爽。尽管有时白天会比较热,但晚上降温明显,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较低,出现露水或霜冻现象,使人感到舒适,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2、白露节气南北方有一定差异,北方渐次秋,南方依旧夏。我国北方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和华南地区此时会迎来第一场秋雨,但如果冷空气和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容易形成低温连阴雨;东南和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气候造成的大暴雨。
白露是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人们极易出现换季不适症状,提醒我们要开始重视身体的保养和调理,适应气候变化,预防秋季常见疾病[1]。
二、白露节气易发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
白露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许多慢性疾病容易复发,特别是老年人,在这个时期应增强防护意识,做好保暖措施,以免早晚低温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肠道疾病
秋季膏蟹肥美,但海鲜阴寒,吃多容易导致肠胃寒凉不耐受,造成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疾病,因此不应过度贪鲜,适量即可。另外食物变质会比夏天慢一些,但同样要注意饮食安全,少食冷饮凉菜。
3、呼吸道疾病
秋季早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很大。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可乘虚而入,好发呼吸道感染。此外天气凉爽,秋季花开,很多人喜欢赏秋出游,要注意因花粉过敏导致的哮喘、鼻炎等。
4、传染性疾病
季节更迭,气温降低,部分病毒细菌回到了比较适宜生存的状态,加上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流感、手足口病很容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等暴发。
5、秋燥
秋季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口舌、鼻腔干燥,嘴唇干裂,一不小心还出血,干咳喉咙痒,皮肤干裂、大便干燥,这都是秋燥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做好日常的补水保湿可以有效缓解秋燥引发的不适。但有一种情况需要格外留意,那就是干燥综合征。它在症状上与秋燥有一些相似之处,容易让人混淆,不过实际上它与秋燥关系不大,要学会加以区分。
三、白露节气健康提示
1、起居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季应早起早睡,添加被褥,避免夜间感染风寒。居室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效调节室内湿度。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2、饮食
润肺生津,可以有效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古代“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抵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预防秋燥便秘,一举三得。白露有食白物、吃番薯、吃龙眼、喝米酒的习俗,既可以有效防秋燥,还可以滋阴润肺[2]。
3、穿衣
白露不露,穿好衣服。“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病、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关节炎、糖尿病患者,建议早晚外出时多备一件外套,随时添减衣物。保护头部、颈部、腹部、关节、脚部不受寒。
4、情绪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白天逐渐缩短、夜晚变长,这种光照时间的变化,可能是悲秋抑郁的导火索。对于秋冬季,一个免费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增加光照时间,多晒太阳,维持5-羟色胺含量的平衡,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
5、运动
秋季是健身的大好时机,不管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兴趣如何,都可选择喜爱的项目进行适量锻炼。但应注意的是,秋季雾霾天空气质量较差,不适宜户外运动;清晨时,树木夜间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树木茂密处氧气含量少,此时在这里运动不利于健康。
6、解秋乏
人体由于夏季过度消耗,在初秋时会进入一种自我调整和补偿的阶段,这时人体会有疲倦的感觉,也称为秋乏,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试一试多晒太阳、常做有氧运动、1小时午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碱性食物等,可以适度缓解秋乏。
7、灭蚊虫
白露温度略有降低,是蚊虫最后的挣扎时期,常有“秋蚊子更毒”的说法,无论是外出赏秋还是居家休息,一定做好防虫处理,使用纱窗隔离,定期将衣物、被褥、家具等晒太阳,有效杀灭滋生的病媒昆虫。白露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秋季开始,自此残暑渐收,气候舒适,应注重调养身体,秋收冬藏,以应对后面寒冷的冬季。
作者:田 竞 林 华 林 帆(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王 姣 闫 旭
审核:潘力军
监制: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