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昼夜均,寒暑平
来源: 环境与健康公众号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3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天气也变得更加干燥。
一、秋分时节环境变化
(一)气候特点
秋分后,北方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降水,气温也随之下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同时,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变得干燥,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的景象。
(二)对室内外环境影响
室内环境:由于气温降低,人们开始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细菌、病毒滋生。而且,干燥的气候会使室内物品如家具、衣物等变得干燥,容易产生静电,同时也可能引发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室外环境:秋分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万物开始凋零。树叶变黄飘落,草本植物枯萎,一些害虫也会寻找温暖的地方越冬,这可能会影响到室外环境的卫生状况。此外,随着昼夜温差加大,清晨和夜晚可能会出现露水,道路可能会变得湿滑,增加出行的安全风险。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秋分时节,干燥的空气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其失去滋润,导致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此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人体,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更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的困扰。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气温降低会使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变化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而且,早晚温差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秋季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而秋分时节人们又有“贴秋膘”的习俗,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干燥的气候也可能导致人体水分不足,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三、健康防护措施
(一)饮食调理
1.滋阴润肺: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莲藕等。这些食物可以滋润呼吸道黏膜,缓解干燥症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例如,将雪梨去核切块,与银耳、百合一起炖煮,加入适量冰糖,具有很好的润肺止咳功效。
2.健脾养胃: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南瓜、山药、红薯、玉米、小米等,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3.适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以维持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湿润。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和咖啡。
(二)作息调整
1.早睡早起:秋分后,应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的收敛和阴气的生长。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长应在7~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
2. 适当午睡:中午适当午睡可以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1小时为宜。
(三)运动锻炼
1. 选择适宜运动:适合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运动时间:尽量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适宜的时段进行运动,如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避免在清晨气温过低或傍晚天黑后运动,以免受凉或发生意外。
3. 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缓解肌肉疲劳。
(四)情绪调节
秋分时节,自然界的景象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心情愉悦。
(五)其他防护措施
1.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早晚温差大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避免受寒感冒。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虽然天气逐渐变冷,但仍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以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20~30分钟,增加室内空气新鲜度。
3. 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总之,“一声梧叶一声秋”,秋分时节,我们要根据节气变化特点,合理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健康防护措施,以适应季节变化,预防疾病发生,享受健康美好的秋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