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无障碍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消毒
  • 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CCEH 2025第十一分会场——环境与妇儿健康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环境与妇儿健康专题会议于2025年8月23日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张军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中疾控环境所王强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李媛媛教授和中山大学曾晓雯教授召集,邀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国及国际组织的知名学者,针对环境与妇儿健康的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上半场的报告专题为环境与生殖生育健康,由天津医科大学汤乃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军教授、东南大学尹立红教授和中山大学曾晓雯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的8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全氟化合物、多环芳烃、代森锰锌、有机磷阻燃剂、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环境化学暴露对妊娠期糖尿病、神经管缺陷、孤独症、过敏性鼻炎及不良出生结局等妇幼健康的影响与机制,同时探讨了风险评级工具构建和优控化学品清单的循证策略等前沿方法学。

天津医科大学汤乃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军教授、中山大学曾晓雯教授和东南大学尹立红教授主持上半场会议

天津医科大学汤乃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军教授、中山大学曾晓雯教授和东南大学尹立红教授主持上半场会议

南京医科大学林苑教授作《孕期生命八要素评分构建和与不良生育结局的关联》报告

北京大学李智文教授作《多环芳烃与神经管缺陷:关联性及致畸机制》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李媛媛教授作《基于化学品筛选策略的代森锰锌暴露致孤独症样神经发育损伤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张蕴晖教授作《有机磷阻燃剂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关联及其菌群代谢机制》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汪一心教授作《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对妇幼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黄以超教授作《构建孕期健康风险优控化学品清单的综合循证策略》报告

中山大学曾晓雯教授作《胎盘 IGF1 信号在产前 PFAS 暴露与不良出生结局关联的中介效应》报告

  会议下半场的报告专题为环境与儿童健康,由南京医科大学王守林教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王强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李媛媛教授和中山大学陈亚军教授主持。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卫健策略、青海大学、苏州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的11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儿童健康与环境领域的多个前沿及关键议题,主要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环境与儿童健康的全球战略与实践框架、儿童铅暴露的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高原环境多重暴露的健康风险、自然与人为环境因素对视觉健康的作用机制、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融入、城市与建筑环境对体质健康及肥胖的长期影响,以及现代光暴露模式的身心健康效应。这些主题全面探讨了从传统重金属污染到气候变化、建成环境、光污染等新型环境压力,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机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与保护策略。

南京医科大学王守林教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王强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李媛媛教授和中山大学陈亚军教授主持下半场会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常迈博士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环境与儿童健康的全球战略与实践》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颜崇淮教授作《中国0-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卫健策略张玥高级项目经理作《儿童铅中毒预防和管理的国际经验分享》报告

青海大学彭雯教授作《青藏高原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多重暴露与多民族儿童健康》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马乐教授作《植物化学物暴露测量体系建立及与视觉发育的促进作用》报告

苏州大学潘臣炜教授作《视觉环境与儿童近视》报告

清华大学黄存瑞教授作《监测气候变化对中国儿童健康的影响:将儿童纳入所有政策》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王友洁教授作《可持续城市环境与儿童健康研究进展》报告

中山大学陈亚军教授作《中国儿童青少年建成环境与体质健康之间的纵向关联》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孙莹教授作《现代光暴露模式与儿童青少年健康》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刘洋副研究员作《学校教室空气菌群-人体菌群交互及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研究》报告

  本次分会场报告紧扣领域前沿、内容丰富,展示了我国环境与妇儿健康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环境与妇儿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部分报告专家合影

撰稿:王蛟男